close


 


只要是受過中學教育的人,對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八個字都應該很熟悉,再提它,不免又會有「老生常談」之譏,但它真是「千古不刊」的做人原則,能夠切實做到,一輩子受用無窮。

 在《論語》中,孔子曾經兩次用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來教導他的學生。一次是德行好的冉雍(仲弓)問到有關「從政」的問題,孔子則回答說:「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;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」仲弓很恭敬的接受了。能夠做到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做事就不會招怨,能夠「無怨」,還有甚麼事會做不成呢?

   另一次是口才好的端木賜(子貢)問到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者乎」時,孔子回答說:「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子貢為人好計較,所以他的理解是「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,吾亦欲無加諸人。」孔子卻說:「賜也,非爾所及也。」孔子給一個「恕」字,就因為子貢心中還存有「欲」念,因此認為子貢還有努力的空間。

 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既是「恕」,「恕」是「如心」,也就是將心比心,能將心比心,就不會招怨;希望別人尊重自己,就先要尊重別人。畢竟,像顏回那樣能夠「犯而不校」的人,太少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   2012.10.13 國語日報 社論


己所不欲, 勿施於人


雖是老生常談 卻是我時時掛在嘴邊的座右銘


每想的這句話 就會"唱"出那首最喜歡的大學校歌


己所不欲   勿施於人 


有所不得    反求諸己 



 


 


 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er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